追寻红色地名 传承红色精神——鲁中地区红色地名展播八(博山区桃花岭) | |||
|
|||
巍巍鲁山情,涛涛淄河水。在风光旖旎的鲁山脚下、淄河岸边,鲁中山区南部蒙山北邻,有一个美丽的山村——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夏庄村。抗日战争时期,夏庄参军参战500余人、烈士45人、县团级以上干部40余人,有鲁中大地“小延安”之称。夏庄西边有座桃花岭,70多年前,在这座山峰上,博莱县独立营一个排30多人为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与千余名日伪军血战一昼夜,宁死不屈,全部壮烈牺牲,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 1942年秋,抗日战争处于最艰苦的阶段,日寇集结了约1.2万人对沂蒙山区进行“铁壁合围”式扫荡,企图消灭八路军鲁中主力部队。11月10日,两股日伪军偷袭在博莱边区活动的泰山军分区指挥机关,妄图消灭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旅。当时,山东纵队第4旅司令员廖容标(兼任泰山军分区司令员)率一个营驻扎南博山尹家峪,博莱县独立营由副营长郇振民率领两个排扼守在池上鹿疃村北山的无儿岗上。 当时的博莱县是山东省委鲁中区到渤海区、胶东区的联络交通要道,所以敌人把该地区看作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要歼灭我党政首脑机关。为了反击敌人的扫荡,泰山地委组成若干工作组,分赴各县指导开展对敌工作,时任泰山地委秘书长任尊三赴夏庄一带开展工作。 10日清晨,日伪军来袭时,独立营为掩护山东纵队第4旅司令部转移,郇振民带领部队由博山虎口寨到达夏庄。此时各交通要道都有敌人巡逻,情况危急,任尊三和郇振民商议:立刻派人向泰山军分区机关报告,让他们迅速转移,同时组织部队吸引敌军注意力,待军分区机关和群众转移后,再分散突围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郇振民把独立营仅有的两个排分成两路,一路由他和连长徐文华带领迎击正面的日军,另一路由指导员阎发苍率领向东突围,掩护群众转移。阎发苍带领一个排边打边撤,迅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郇振民、徐文华和任尊三带领独立营另一个排迅速离开夏庄,隐蔽在村西边的桃花岭上。不一会儿,敌人搜山时发现了隐蔽在山上的独立营,激烈的战斗打响了。日伪军枪炮大作,弹雨凶猛攻击山顶。战士们顽强阻击,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 战斗中,一名战士身负重伤,郇振民让任尊三和两名地方干部迅速把伤员转移到附近一个山洞中躲蔽,他和徐文华带领部队迅速向北突围。这时敌人增援部队已向夏庄扑来,郇振民当机立断,率领战士们避开敌人主力,从敌人拉网处的空隙中穿过,以便保存有生力量,寻机打击敌人。 当转移到夏庄西南庙子岭时,独立营处于敌人的三面包围之中,已无突围和转移的可能。为了吸引敌人的注意,确保军分区机关和群众的安全转移,郇振民和徐文华果断带领战士们迅速抢占三面都是悬崖峭壁的制高点——双崮堆。 此时,大批敌人疯狂向双崮堆冲来,郇振民命令警卫员任春三带着重要文件突围出去,并把这里的情况向军分区首长报告,请首长放心,独立营就是战斗到只剩下一名战士也要把敌人牢牢地钉在桃花岭上。任春三是夏庄当地人,熟悉地形,左拐右转,突出了重围。 为了节省子弹,当敌人距山顶30米左右时,郇振民大喊一声:开枪!战士们枪弹齐发,把敌人的进攻压了下去。郇振民对战士们说,多坚持一分钟,军分区首长和群众转移就多一分安全,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一定要牵制住敌人,为大部队和群众安全转移赢得时间。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敌人连续发起多次进攻,都被战士们打退了。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战士们顽强牵制住敌人,让部队和群众安全转移。此时的双崮堆笼罩在炮火的烟雾中,山上野草在燃烧,树木被折断,山石被炸飞,但郇振民和战士们依然顽强地坚守着阵地,吸引了大批日伪军,为军分区机关和群众安全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天黑时分,日伪军向桃花岭发起了最疯狂的一次进攻。山上的机枪、步枪向敌人喷射出愤怒的火光,敌人死的死,伤的伤,乱作一团。突然,枪声停止了,战士们的子弹打光了,日伪军得到喘息机会又往山上冲来,战士们把仅有的几颗手榴弹甩向敌人,接着搬起石头砸向敌人。 急红了眼的日伪军蜂拥而上,面对几十倍于己的敌人,战士们视死如归、毫不畏惧,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由于敌众我寡,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士们一个个地倒了下去,双崮堆上最后只剩下了郇振民、徐文华和两名战士。面对冲上来的日军,郇振民镇定地说:“同志们把枪砸了,绝不能留给敌人。”徐文华和两名战士抡起枪向石头上摔去,这时日军已包围了上来,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郇振民的胸部,他负伤倒地,为了不做俘虏,身负重伤的郇振民用仅剩的一颗子弹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牺牲时年仅25岁。 敌人看到徐文华和两名战士没了子弹,大叫着:“抓活的!抓活的!”徐文华和两名战士宁死不屈,退至崖边高呼口号:“宁死不做亡国奴,共产党万岁!”转身毅然跳下悬崖壮烈牺牲,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有诗为赞:桃花岭上战旗红,烈士鲜血染峻峰;舍生忘死杀倭寇,英雄美名传千秋。 青山埋忠骨,热血铸英魂。1944年8月,在桃花岭的山脚下,夏庄百姓自发为英雄修建了一处烈士墓地,苍松翠柏环绕着一座座墓碑,寄托着人们对烈士的无限哀思。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